郑赞荣:学外语的几个误区

郑赞容 著

全文录自《千万别学英语·听说系列教材·听说大突破》PartⅡ pp.13-pp.16

1、学外语如同幼儿学说话一样,真的是这样吗?

  “要像幼儿学说话一样学外语。”这句话被接触外语的人们炒做得很厉害,那么果然是这样吗?

  大部分的语言学教材正立足这个观点,主张:“像幼儿学母语一样,先多练练简单的话。”说这才是学外语的正道。从客套话,自我介绍等出发,进一步学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住那里,哪个学校毕业等等简单的句子。就着就产生了换着练习指示代名词、疑问代名词,前置词,副词的学习方法。

  就这样,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主张通过揭示各种题型的模范答案,使人们变个法儿反复练习,使其达到背熟的地步。用韩国话加以解释并添加语法说明的方法也是大部分会话教材无法漏掉的主要调料。

  那些教材最近书名虽然变得更吸引人、封面设计得更华丽、书里页面色彩更丰富,但却依然固守着“多记,多背诵,就能说好外语”的主张。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正像他们主张的那样,尽可能多背诵多熟悉简单的文章就能说好口语吗?

2、简单的语言背诵再多,口语也不容易提高。

  不少人说,“多背、多记,就能说好口语,”我看倒不见得。以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周围有不少能背熟上千个英语单词的人。但是其中竟没有一个口语好的人。

  后来在德国遇到过的外国人,以及在美国认识了的口语相当棒的外国人也没有一个用背熟的句子来说话的。也就是说,说外语流畅的人绝对不是用背诵的句子。

  仔细想想,我们的母语也一样。在我们当中有谁会为了能流场地说出韩语而去背诵用韩文写的文章呢?

  就是对这种事实的忽略导致了我国现在的外语学习陷入了误区。

3、幼儿的能力和成人的能力是不同的。

  有的教材声称要像幼儿学说话一样学外语并不是主张多说“简单的语言”,而是要求多熟悉语言的句型。“语言就是句型”、“只要熟悉基本的句型,话就自然而然会说了”,这就是他们的理论。

  如果细心观察幼儿学说话的过程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因为它也有我们在语法书上看到的一样有着由易至难的过程。因为孩子们由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性开始学起,经过动名词、否定词,到最后还要学到的时态和假设句。在这个整个过程中他们从来不问为什么,而只是乖乖地跟着学而已。其结果,只要换上词汇就能显示出其卓越的讲话能力。

  但是这些教材忽略的事实恰恰是,成人即使这么模仿着学也不容易成功。如果成人也都像小孩子一样不问为什么只是一味地能够跟着学,那该有多好啊!

  照他们所说学完句型,背句型,就自然而然能说出来,人们可以试一下即便是背好的句型也并非那么容易上口。我曾经用德语试过,但当我想说话的时候那些句型都搅在一起,有时我甚至感觉还不如不背句型好呢。

4、成人不能像幼儿一样吸收外语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第一个方法(先背诵简单的语言)不合适,第二个方法(多背诵句型)也行不通的话,那么成人以幼儿学话的方式来学外语是不是根本不可能了?

  幼儿和成人的差别在于幼儿一点语法知识都没有而成人有着丰富的语法知识;幼儿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学语言,而成人在边读边分析的过程中学习。

  以上差异来看,成人再怎么想要学习幼儿的学习方法,都只能是徒劳。因为成人的头脑里已经充满着“非幼儿水准的知识”。

5、“暴露在外语环境里”――这一观点有缺陷。

  这一观点里提到的“像幼儿学话一样学外语”是指最大限度地暴露在外语环境里。这一观点看起来有强大的说服力,因为孩子们毕竟是在洪水般的语言环境里学会说话的。

  但是只要观察在国外生活的同胞们的情况,就马上能发现这一观点的破绽。既然作为在国外生活的他们,处在的也是洪水版般的外语环境,他们的外语水平不也是仅仅如此吗。这在留学生身上也得到了证明:除了睡眠时间他们一半以上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听读说上。然而即便如此,留学十年的学生的外语却不比留学三年的好多少。现在该下结论了吧:成人“像幼儿学话一样去学外语”这一主张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至少不能说“多背文章多熟悉句型、无条件地暴露在外语环境当中”和口语的提高是有直接关系的。

  我的德语脱口而出,以及我在电视上看辩论赛时,脑海里闪现辩论用语句的原因也不在于此。

6、成人学外语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标准。

  幼儿们的母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如成人。所以看电视剧或看新闻的时候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内容,看书本也只能理解童话书籍或儿童杂志一类的内容。

  他们即使能读报纸或小说,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那不仅仅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缘故,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仍处于很低级的状态。

  用孩子学说话的方式去学外语,即便成功了,他们学到的也只不过是孩子世界的语言而已。

  正确的讲,成人对语言表达的标准不仅是简单的沟通,也就是说,成人并不想把自己的思想简单化,或者通过缩短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想法,因为成人大脑要求的是对事物更加系统,更加详尽的说明。

  我仔细回顾了一下自己为学德语而所走过的全部过程。我以我们国家最普遍的方式学到了丰富的语法知识,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也扩大了词汇量。接着又在德国接受了语言课程等等,在学习德语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加上听了数百学时的专业课,又通读了十多本参考文献和杂志。视听电视节目的时间恐怕也不下数百个小时了吧。大部分留学生曾经也都经过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这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到后来才和德国同学们聊天,但大部分时间都是瞎聊一些日常小事儿;最近才提高到能开始参与类似辩论的话题,直到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赶得上并且走在电视辩论节目的辩手前面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创造了如此的奇迹呢?

7、为了说得更好,需要反复听人讲。

  如果说与一般的语言教材有绝对的不同之处的话,就是我接触的大部分德语书都和所学专业有关联。在我结束语言课程之后碰到的德语词汇量相当大,而这些词汇中的大部分竟然是在课堂上听过来的,所以比起其他方面的内容理解起来要容易的多。就连我用韩语学的也是同一专业。

  第一个学期听课只听懂了一半,第二个学期几乎全都听懂了,原因可能和上语言班时的情况差不多。如果有机会反复听到同样的内容,那么自然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这一点与孩子们听懂了他们的母语是一个道理。

  孩子们开始学说话时首先说出的是听到最多的语句。是啊,如果是这样,那么成人是否也是先吐出自己听到的最多的话呢?韩国有一句笑话说,“到国外学语言,首先学会骂人”。这句话可能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看来,长住德国的韩国同胞们和已经长时间在德国的留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不起话来时总是喜欢多用几个“调味用的”语言。因为这是他们听到最多的话。

8、归根结底,能讲得最好的语言也是最长听的语言。

  当我看电视辩论赛时,拍痛了自己的大腿,是因为我找到了把钥匙――即“为了能讲好话,必须反反复复地听”!

  还没等电视里的辩手们开口,我头脑里闪现出的那些辩论用语句都与我在课堂上,课题小组会议中,无数次听到过的一模一样。刚好,那天辩论赛的主题与我的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就连他们用的词汇都是我再熟悉不过的,总之,那些都是我在平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和句型。

  请让我们想想说不出话时的感受吧。脑子里明明是装得满满的,可一旦想转移到舌头上的时候,开头词以外的话全都忘光了。出现那种情况,是因为语言作为表达头脑里想法的手段还没有形成体系。

  孩子们思想能够沟通的标准仅仅是几个单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成人已经成为独立思维的个体,所以他们对语言的需要是使其充当表达思想的手段。

  总之,作为成人不但要把容易的会话学好,还得学会讲出辩论类的高档次的语言,才能使思维和语言,即头脑和舌头有着相互的感应。(其实我们用母语讲话的时候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思维的水平虽然差不多,但是有的人能够表达好,有的却做不好,不是吗?)

9、成人要熟悉地表达成人的想法。

  总之,要具有较高的口语水平,只会说“初次见面时的客套话”、“自我介绍”、“问路”等等这样的连美国孩子都能说好的日常用语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成人要习惯于表达成人的想法。

  正如孩子们上了幼儿园之后,语言才脱口而出一样,成人也要听惯了成人的语言,才能找到良好的感觉。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