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

  大学的时候,小程曾好好的拜读过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两遍。当时也开始了《千万别学英语》的学习,而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对文化的学习,所以就找到了这部挺不错的关于美国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位描述的书籍。

  语言的学习必须拥有一颗开放的心,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学语言相当于白学了。而拥有了一颗开放的心就是必然的要求,这就要欣然接受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当然,这一切都得从了解文化开始。而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满足了这个要求,所以小程推荐给所有正在学英语的朋友,也同样推荐给所有想了解美国的朋友。

  不过不好意思,小程必须在这里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一些事情。我并不否认林达的书里面说到的各种故事,也不否认美国的种种好,尤其是与咱天朝相比,当然,我就更不会去质疑作者写作的动机是好的。只是,我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还是要多怀着辨证的心态,请注意我这里用的辨是竖心旁,而不是言字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也有自己很多的阴暗面,如果你能多在小程的博客逛逛,例如看看关于911的相关视频,那么你就会发现,邪恶种子在任何地方结的果子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些种子成长的时候更懂得隐藏和粉饰。该说的小程都说了,还有一些更深的话我这里就不讲了,我怕讲了也没多少人能理解,反而会觉得小程是疯子。

点击下面进入PDF版本电子书下载页面: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历史深处的忧虑》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一些关于作者和书籍的背景介绍(注:此文写成时,《如彗星划过夜空》还未写成)

  丁林和林达的文章都爱读,前者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后者的书在读者中颇富盛名。但近日我却突然读出一团迷雾来。这迷雾不是因为两人的文章,而是这两人的关系。当初以为丁林和林达没有关系,后来发现不是,好像丁林就是林达,再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丁林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是林达夫妻两位一体的笔名。这真是一种奇怪的阅读感受。  林达出版过的书,我见过三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也有一个梦想》《总统是靠不住的》。前三部书被称为“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在读者群中影响巨大,其对美国社会、民主、制度的描写和阐述,深入浅出,耐人咀嚼。后来据说还出过一本叫《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文集,这本书出版较晚,较前三本书影响力要小的多。  作者很低调,书没有前言,没有序,没有跋,突然就开始了,而后突然就结束了。这种出书的方法,要读者选中和喜欢,就只能完全靠文字的功力了。但也正是作者的这种过分低调,引发了我的好奇,所以吃过了鸡蛋想看鸡的我,便到处找起作者的介绍来。结果找来找去,一无所获。后来,还是在朱学勤先生的文章中找到蛛丝马迹。在《从“五月花”到“哈佛”》中,朱先生有这么一段文字:

  圣诞节到了,我的南方朋友从佐治亚 ——即中国人很熟悉的小说《飘》的家乡,长驱三千英里,开车两天来看我。而他们夫妇写的两本介绍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书,那一年在中国也上了热点图书排行榜,《历史深处的忧患 ——近距离看美国》和《总统是靠不住的》,已经为中国读书界熟悉。那两本书写得好,与他们的生活状态有关,抵美多年,他们以小贩为生,在草根层摸爬滚打,一点没有在美留学生阶层的那些坏毛病。夫妻俩遥闻哈佛大名,却总是自认为是南方的乡巴佬,轻易不敢来,这次乘着我在那里,就到哈佛来探头探脑了。因此,我戏称这一年的圣诞是“两个小贩到哈佛”,而他们对我的报复,则是带给我一本《总统是靠不住的》,扉页赠言居然如此回敬:“ 1997年圣诞:哈佛不读书纪念 ! ”他们开车载着我东跑西颠,走了很多我平时因没车而到不了的地方。那一个礼拜,我果然读不成书了,这一对小贩夫妇开心得哈哈大笑。

  这一对夫妇,就是林达夫妇。不过,从朱先生的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情况来看,林达夫妇竟然是一对小贩,这与我当初的想像大相径庭。我认为,这两位至少也是个学者,在某个著名的大学里当教授,或者做访问学者。但结果竟这样出乎我的意料。这多多少少在我的心理上形成了一个落差。不过我同时也对这对“小贩”夫妇存疑。若真是小贩,他们怎么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和闲情来写东西呢?可能是朱先生对林达夫妇太熟悉了,所以才有此戏称吧?!  后来继续寻找,在朱学勤先生的的著作《书斋里的革命》里一篇叫《小概率事件》文章中,再次看到了他对林达夫妇的描写,这次写的稍微清晰明白些:

  我到了美国,去了南方,在佐治亚州一个偏僻农舍里,与写作《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个梦想》的林达夫妇畅谈了三天。

  看起来这回没错了,竟而是在“偏僻农舍”里见到林达夫妇。看来不是小贩,也是农民了。  再找。我终于又在朱先生的《带一本书——从美国到巴黎》中,读到了关于林达的比较完整一点的叙述,其中肯定性地说明了,林达夫妇确实是一对小贩,他们就住在美国的乡下比较偏僻的地方,挣扎在美国生活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半年劳作,半年写作”。其中,朱先生对林达夫妇贩卖生活还有一段比较细致的描写:

  车停稳,先搬出众多木板搭制简易货架,将待售的艺术品一一摆上;天一黑则把这些货架还原为长短不一的木板,收回车内。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他们笑话我是“中国干部参加美国劳动”。赶集的日子从五月到十一月,天冷叶子一落,数一数半年挣的辛苦钱够一年食用,他们也就安心收工不干。从秋天到冬天,他们是回到老屋,砍一点自家林子里的劈柴,点炉子生火,在火炉边阅读、画画,写作“我有一个梦想”或者“带一本书去巴黎”。

  待确认清楚丁林夫妇确实是一对小贩之后,相反,我却没有失望,反而有一种羡慕和欣慰。“半年劳作,半年写作”,这是多么好的一种心态,也是令我对当初产生那样的想法感觉到惭愧。这种“只是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劳动,自由地写作”的简单生活方式,其实比那些追逐名利的学者们的生活方式更令人崇敬。“见所见而写,闻所闻而写,随兴而起,随兴而止。”这种低调、平民的写作方式,也许更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追求,他们那种“清贫而丰富”的生活,其实更加令人相往。

  我认为我的追寻到此也就告一段落了。不料不独我吃过鸡蛋之后对下蛋的鸡感兴趣,其他的读者们也有类似的爱好。  今年年初,在关天,有位网友写了篇帖子,进行林达探秘。这位网友这么一招呼呼,一下子点燃了藏在大家心中的激情,呼啦啦,上来一大帮,各抒己见,各供材料。但可惜,各位读者对于林达夫妇的了解,也就仅止于我所了解的水平,再多,似乎也没有了。  不料,山穷水复疑无路之际,却突然柳暗花明起来了。这所谓的“柳暗花明”就是:竟然因为这帖,引出了在关天潜水的林达夫妇。更让人们惊喜的是,他们非常难得的,在这里做了一翻“自我交待”,约略追述了自己的过去,还谈到了他们的现状。我读到之后,倍感欣喜。却不料,喜之过早,后来林达夫妇却要求版主删去了他们的那段“自我交待”。后经过百般努力,我终于获得了他们当初贴的那段文字,录在下面,供当初未能得见的网友一饱眼福:

  诸位,别猜了,我坦白交代了吧。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发表一些话非要一个名字不可时,起的一个名字。男的原来姓丁,女的名字里有一个林。通常都是女的写头一稿,所以仔细的人看得出有女性的痕迹。之所以不怎么“秀”,实在是没什么可“秀”的。读者诸君读了,觉得有道理,对那些故事留一个印象,我们就满足了;觉得没道理,骂一声,也没什么不可。我们俩是中学同学,朱学勤先生文中提到的刘海生老师就是我们上海复兴中学的老师。我们俩在黑龙江小兴安岭插过队,干农活,还放过马。后来回上海,男的是街道工人,女的干过几年建筑队木匠。文革结束进大学,学的都是“工科”。女的毕业后又考了研究生,师从陈从周先生。后来我们两人都在大学里工作,但不久就都辞职了。那是大概1987,88年的事情。此后就都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当然,有点书本和技术底子,活儿比一般小工要轻得多,但是和工人们一起住工棚,却是当然的事。这样直到91年偶然的机会出国,机缘还是打工。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就是说,在老板手下你该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也上过一点课,很杂。读书,也很杂。“小贩”一说,还真是准确的说法。在各地小镇的地方节庆上,摆一个“摊”,卖小玩意儿,比如自己做的小东西,工艺品之类。相当于赶庙会。如此谋生不易,所以我们俩还得有一人维持一份固定的job,每天上班。如此谋生的好处是,走遍了南方的小镇,习惯了黑白红黄乡下人。最怕的是,编辑在我们的“名字”旁注:学者。非得是学者才有credit吗?不是学者能不能有常识?我们早不是什么学者。我们俩手上都是有茧子的。最近我们俩在忙于自己动手盖房子,改善居住条件。DIY在这儿非常普遍。杰米·卡特总统是我们州的人,他老先生就喜欢空下来做做木工活的。我们觉得这挺好,你说呢?记得曾经读到过何清涟一篇文章,说人生宛如在路上行走,但各自在路上的境界却不一样。大多数人是“身在路上”,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物质性目标所累,最后都难逃恺撒之悲;少部分人是“心在路上”,他们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崇高,为人们留下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丁林,就是那类为人们留下精神财富的人。  

  祝福丁林,希望他们在DIY的日子里,过的富足快乐!也许希望他们能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2003-12-15

评论

  1. 追求生活
    13 年前
    2011-2-11 22:53:48

    这几本书我都看过,但是林达夫妇并不是专业的经济学家,不仅不是,而且完全不懂经济,而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不仅如此,林达夫妇也不是专业的政治学家,他们只是一个中国文化人去比较深入的理解美国政治“文化”的结果,因此写出来的书只能作为了解美国政治“文化”的读物,而不是理解美国政治的读物。他的书更多的是偏向于文化,而不是纯政治。不仅如此,由于这些书是为在国内出版而写出来的,因此这书是被阉割后的东西,里面其实在潜移默化的述说夭朝官府的一个说法——“中国人素质太低,不适合自油民住”,也就说所谓的“文化论”“素质论”“民族论”。次书不仅有这些问题,而且作者因为长期接受夭朝思想灌输,虽然大体上接受了自油民住理念,但是实际上思想上还是一个左的民住派,而且是属于幼稚的民住派,因此对美国制度的先进性理解有很大的偏差,很希望和你交朋友。

    • 追求生活
      13 年前
      2011-2-12 10:44:26

      政治、经济我天生不太感兴趣,所以你说的什么派我真没弄懂,呵呵。不过你说的道理我还是能理解,有坏就有好,有好就有坏,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保持这个观点,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就好了。欢迎你常来作客、交流。

      • 追求生活
        小程
        13 年前
        2011-2-12 19:23:57

        很想和你交朋友,我的qq:1715120339

  2.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14:13:28

    我理解您,世界对于我们最后往往就是几米那句“最后的滋味是无奈”。但是其实世上所有事无论多大,最后都能归结到——其实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尽力完善自身的灵魂。
    《意大利行动》里的那个老盗贼说“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ieves in this world:

    The ones who steal to enrich their lives, and the ones who steal to define their lives. ”

    我很珍视您这样的朋友,因为我相信您是后者,孜孜不倦追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就是关于存在问题的最后答案。

    •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14:50:58

      你说的很对,现在世界上所有外在的问题其实都是每一个人的内在问题,这也是为何说大多数制造冲突的那些人智商虽高,但仍属于心智很原始的状态。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审视我的这一世,从小到大,发生了很多故事,过去总以为一切是偶然的,现在怎么看怎么像是必然,从记事开始,我就对很多事好奇,尤其是神秘的事情,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过去我一直以为大家都这样,后来才知道并非如此。我想我这一世的目的就是要找寻到这些答案,或者说达到开悟的状态。

  3.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12:02:11

    嗯,您怀着颗良善的用心~
    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轻人容易被“误导”,头脑一根筋,是我们的教育和媒体导致的,因为我们从来就只能听到一边声音,只习惯囚笼于一家之言,让我们根本不具备综合思考的习惯,好比戒严时代的台湾人,那边的小孩竟然不知道蒋中正原来有个名字叫蒋介石,也从来没读过马列一样。只读《资本论》你无法全面了解法国大革命,你必须从多方面去阅读,去打听,甚至研究萨德侯爵的可怕文字,才能让你更清楚整个运动里思想的脉络,头脑才能清醒。去香港旅游的很多大陆客都很热衷跑去香港人鲜有问津的书店找禁书,比如《茅则冬:鲜为人知的故事》之类的魔王传记,他们就是好奇,我们从小被仰望、被崇拜的神,在外国人眼中竟然是个魔王,且为魔王做传,这样我们传统头脑中的单调历史人物便丰满立体起来了。所以正面报道和禁书我们都应该接触,应该研究,很多所谓容易误导人的读物,其实读得多了,反而不会被误导。

    •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13:04:58

      你肯定也知道这句话: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历史。我从小对历史就没兴趣,到现在也提不起什么兴趣,对于历史,我可以说就是个无知者,呵呵。可能是我内心深处很早知道我就算怎么去了解历史,也不可能了解真相的,所以干脆就放弃了。

      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但是人都是主观的,而记录历史的都是人,所以,历史都是主观的,不管人想如何客观去记录事实。既然人是主观的,那么就多少会有误导和偏差的地方,历史永远不可能完全还原的,那么就会出现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但是正确和错误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想到最后,竟然发现一切并没有对与错。

      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还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有黑有白。现在这个世界很乱,信息也很杂,我也常常陷入无法分辨真假的时候,也挺困惑的。不过,我想很多人遇见同样的问题以后都会发现,只有从外变到内,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呵呵,又说了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希望你别介意。

    • 追求生活
      拉面
      13 年前
      2011-2-12 19:27:21

      1715120339

  4.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7:42:20

    您总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您好像总怕读者“被误导”,您推荐给我们好东西的时候,似乎总悬着颗担忧挂虑的疑心,生怕读者被这些东西里的思想引导到某处?
    呵呵,例如上次您发给我翻墙梯子,千叮万嘱我不要轻信那网页上的帖子~
    其实您不必这么担忧啦,因为大家都早已不是白纸了,不可能人家想画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儿~
    中学的语文老头子给我们大伙儿讲:报纸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相信的~

    相反,我们不怕被引导,也不需要被引导,主流思想是由我们来创造的,而不是主流思想牵着我们鼻子走~^_^

    • 拉面
      14 年前
      2010-8-04 10:23:43

      可说实话,我遇见太多容易被误导的人了,我不清楚你知不知道前段时间百度贴吧有个所谓“未来人”的预言世界杯结果的帖子,你可以看到几百万人次的关注,后来还有各种媒体来关注。这件事说明什么?就说明有太多的人属于愚痴的状态,连最根本的思辨的能力都没有。这是很悲哀,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伟大的教育不是教你去思考,而是教你去服从,结果,就是出现很多的行尸走肉(抱歉,我这个形容语气很重)。再举两个例子吧:你应该有听说过去有什么抵制日货的事,还有什么不准进家乐福的事吧?看着这些二十岁左右应该是最有头脑思维的年轻人干得事,你就真对社会和教育感到了一丝悲哀。

      崇洋媚外,现在好多人确实已经不再那样严重了,但还是有那么多人仍然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仍然有那么多人连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字——汉语都没学好,就跑去学什么英语。例如还有前段时间在世博会韩国展厅发生的事,有必要弄成那样吗?不是指责追星,而是所有的事,无论是什么,都有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走极端。

      包括阅读我推荐的这个系列丛书,如果不去自己多思考一下,那么很容易就被书中所描述的美景所吸引,那是多么的美妙的地方,继而肯定会对当下的环境更加厌恶和愤恨,而不管是你的思想还是行动,都会对这个生你养你的地方造成不好的影响。

      拉面,我这些话说出来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一定给你看,但给了更多其他需要看到这些文字提示的人看,如果他们看到这些文字能多生出一丝反思的心,那么这段文字的作用就达到了。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